关于进一步做好浙商回归引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基本情况
据有关资料显示,750多万省外、海外浙商2011年投资规模超3万亿元,创造财富超6万亿元,是浙江GDP的数倍,“回归经济”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2012年,嘉兴市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总额161.3亿元,完成市年度目标任务105.34亿元的153.12%。经梳理,我市上报省浙商回归引进项目182个,协议总投资495亿元,到位资金总额103.3亿元,完成省年度目标任务95亿元的108.7%,在回归引进项目中,一产项目2个;二产项目56个,集中在精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光电设备生产等领域;三产项目124个,集中在商贸流通、养老养生、担保服务、投资管理等领域。
二、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上有顾虑。当前,地方与地方之间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有效投资的差距,本质上就是招商引资上的差距。部分干部对浙商回归引进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现在土地等要素这么紧张,不应再招商;也有认为在外的浙商已经干得挺好了,没必要回来重新做。
二是项目“含金量”不高。在倾情呼唤浙商回归时,由于政策的刚性要求和乡情亲情的感性冲动,一些项目的引进较为盲目,容易导致产业陷入低端化的恶性循环,有悖于在更高层次调整产业结构的初衷。在2012年回归引进项目中,投资额较大的总部经济和世界(中国)500强项目较少,仅7个,且大部分为历年引进的结转项目。
三是非实体经济和非集成回归。2011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有效需求不足,实体经济困难重重,相对各种投机炒作,实业投资的吸引力逐渐下降,浙商回归出现以高投资回报率为目标的非实体回归,可能出现“炒”经济的倾向。有些浙商回归仅仅是投资了一些项目,建立了一些厂房,但产业集成性不高,短期效应明显,可能重蹈粗放式发展。
三、意见建议
1、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浙商回归引进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对嘉兴来说,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新一轮招商引资,需要广大优质浙商回归引进到嘉兴发展。做好浙商回归引进,目的在于突破现有经济发展的困境,调整产业结构,通过集聚和激发浙商的巨大能量,促使我市产业结构站上“微笑曲线”的两端,真正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以此实现制造业的回归与复兴,使嘉兴在新一轮的招商引资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2、突出重点,正确瞄准浙商回归引进的方向。要加强对世界(中国)500强企业、总部经济、重大产业以及重大科技人才项目和机构等项目的深入挖掘。引进产业带动力强、技术含量高、亩均税收高的优质浙商项目。引进高端产业、终端产品,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引资,形成带动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以大企业和高端产业作为产业升级的“排头兵”,带动大批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一些产业,实现产业化协作,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从而带动我市经济发展。要努力感召企业资金、技术和管理的集成回归,形成总部在嘉兴、市场在外面的模式。
3、创新方法,积极开拓浙商回归引进的路径。要高起点、高目标、高定位做好我市支持浙商创业创新工作三年规划编制工作。充分重视市内外异地商会的建设,在有关商会内设立“浙商回归和引进工作联络办公室”,承担在所属地开展浙商回归引进工作任务,成效明显的要给予表彰奖励。要把项目的挖掘和包装作为浙商回归引进的重要抓手,依托资源、园区、区位优势、科技成果等包装项目。各级各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建立一个动态项目包装库,拍好一部宣传片,编好一本项目包装册,组织好一个策划队伍,组建好一支精干的招商队伍。
4、优化服务,切实增强浙商回归发展的信心。要制订和完善对引资引项目引人才有竞争力的政府成文的优惠政策,与“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灵活的优惠政策相结合的柔性优惠政策体系。对目前出台的一系列涉及财政、税收、工商、土地、金融、人才优惠政策,还需强化执行力。组建“浙商服务中心”,进一步优化政务、政策、服务、商务、法治、舆论等各类发展环境,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强化要素保障,确保浙商回归项目及时落地、顺利开工、早日投产。要充分抓住岁末年初禾商、浙商集中回乡的时机,进一步加强联络沟通和感情交流,开展实地走访和乡情联谊。
5、干在实处,努力延续浙商创业创新的“四千”精神。浙江人素以“务实”二字闻名,无论是白手创业的老一辈企业家,还是致力于创新的新生代,“干在实处”已成为企业家谋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嘉兴“两富”现代化和“三城一市”建设中,“干在实处”更要成为嘉兴谋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完成现代化目标的首要精神,在浙商回归引进中,对我们工作提出了很大挑战,招商工作也应发扬浙商精神,优化软硬环境、改进作风、提高能力、完善体制机制,以高端化、服务化为战略取向,促进我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