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
有人说,这次疫情是“黑天鹅”变成“灰犀牛”,许多人因为疫情改变人生轨迹,许多企业因疫情改变发展方向,行业重新洗牌,企业优胜劣汰。后疫情时代,企业该如何谋求发展,才能转危为机、奋“企”直追?
今年上半年,位于秀洲区洪合镇的浙江蓝特光学股份有限公司交上了一份出色答卷。销售额同比增长1.5倍,外贸占比70%。在全球疫情形势严峻、中国出口贸易陷入“寒冬”、不少企业在生存线上挣扎时,逆势而上,成为了蓝特光学的真实写照。
“明星产品”,创造后疫情时代“外贸奇迹”
穿上无尘服、戴上护目镜,从头到脚包裹得严严实实,没有一丝头发和肌肤裸露在外,来到风淋间吹了1分钟,确保身上没有一粒灰尘,才“被允许”进入蓝特光学的百级无尘车间进行参观。
车间内,洁净的地面一尘不染,设备整齐排列在通道两侧。每台仪器前,全副武装的员工正坐在工位上,低头赶制上半年度客户订下的大批量高精度玻璃晶圆片产品。
高精度玻璃晶圆片是蓝特平板光学的二代产品,也是蓝特光学近几年主打的“明星产品”。眼下,这批高精度玻璃晶圆片即将被用于全球排名前三的国际知名手机品牌最新推出的智能手机当中,提供精准人脸识别功能。
“别看它只是薄薄一片玻璃,背后的工艺却复杂得超乎想象。”蓝特光学的技术人员表示,从选材到切割,从粗加工到镀膜,一片高精度玻璃晶圆片的诞生需要经过重重关卡方能圆满“出关”。
“每一片晶圆的表面精度要求都是纳米级别,这就对设备的精细度和加工环境的温度、湿度、研磨等工艺的把控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技术人员介绍,越是精细的产品,就越要注重细节,只是1毫米的误差,都可能影响到产品的稳定性、高复制性和对光的敏感性。
为此,蓝特光学不仅斥巨资从国内外引进最先进的生产设备,还邀请专业团队在公司内打造了2500余平方米的百级无尘车间和约16000余平方米的千级万级车间。用最好的设备在最严苛的环境里打造最顶尖的产品。
正是这份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让蓝特晶圆产品逐渐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与康宁、SONY、麦格纳等各行业著名龙头企业都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去年,以出口为主的它为蓝特光学贡献了约2个亿的销售额,占全公司总额的70%左右;在今年上半年疫情形势严峻、出口产品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它依然“稳如泰山”,订单如雪花片般不断涌来,不到半年时间就完成近1.5亿元的销售额,让蓝特光学在后疫情时代创造了一个“外贸奇迹”。
厚积薄发,打破天花板激发企业“生命力”
其实,蓝特光学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勇于尝试、敢于突破,才迎来了如今的“高光时刻”。
蓝特光学创办于1995年,前身是嘉兴蓝特光学镀膜厂,主要生产各类光学棱镜、透镜,新型汽车后视镜、各类新型玻璃汽车内饰等传统、汽车光学部件。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产品客户单一的缺陷逐渐显现,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急需打破天花板来寻求新出路。
2012年,蓝特将视线瞄准了非球面光学领域,这在当时国内基本无人涉足,产品多被美国和日本垄断,国内企业只能依赖昂贵的进口产品。
发现这一情况后,蓝特光学“掌门人”徐云明决定抓住机会进入这个细分领域,填补行业空白,以此作为蓝特转型升级的起点。
然而,“开荒”谈何容易,任何新产品的研发,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潜伏期”,不仅要有技术、有设备、有人才,更要有源源不断的资金作为保障。
“早几年基本年年亏,唯一有盈利的是传统光学产品,我就用这边赚到的钱去补那边的亏损。”即使每个季度都要面对送到桌上的赤字财务报告,但徐云明并没有停下开拓新领域的步伐。在进军非球面光学领域的同时,蓝特还同步开拓了平板光学和高精尖镜头组件两个细分领域。
无数次的实验、打样、市场投放,2017年,蓝特光学终于迎来了爆发期。
4个多亿的销售额带来了1亿多净利润,“蛰伏”数年一朝“扬眉吐气”,蓝特光学在行业内名声大震。
产品得到了市场认可,源源不断的订单如雪花片涌来;多年的项目、技术积累开始发力,蓝特光学不仅成为全球某知名手机品牌的高精度玻璃晶圆片独家供应商,它的“年产1125万件精密模压非球面玻璃光学元件建设项目”还入选了国家工信部工业强基项目;去年,高精尖镜头组件项目经过多年研发和市场试水也开始扭亏为盈,成了一支后劲十足的“潜力股”。
目前,蓝特光学主推的新项目已基本完成研发,如果明年能顺利投产,公司将迎来一个10亿级的爆发式增长。
凭借优秀的研发设计与生产能力,凭借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变革的勇气和魄力,蓝特光学在疫情之下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力,逆势上扬,未来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