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是一个历史相对概念,至今经济界未对传统产业明确定义。曾经有一句话 “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技术”,如今可以说“没有传统的产业,只有传统的产品”。为此,市工商联组织力量深入基层,采取走访、座谈等形式就转型升级背景下传统产业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与挑战进行调研,对如何支持传统产业提升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嘉兴市传统产业提升发展的紧迫性 2014年4月,肖培生市长在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大会上提出要做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两大优势产业,提升纺织、服装、皮革、化纤四大传统产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物联网、核电关联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深化工业强市建设,努力打造规模效益高、创新能力强、产业结构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工业经济“升级版”。 纺织、服装、皮革、化纤四大传统产业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步发展而来,从小到大,曾带动了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看,从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看,我市传统产业竞争优势逐步弱化,发展后劲相对不足。因此,转型升级背景下支持我市传统产业提升发展,势在必行、时不我待。 (一)加快传统产业提升发展,是顺应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必然选择。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世界经济下行风险继续加大,欧债危机蔓延,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国际需求萎缩,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遭遇严峻挑战。同时,以信息化为基础、以智能化为特征、以新能源装备生产为主要对象的产业革命已经到来,世界经济格局正在作深度调整和转型。国内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人口红利、市场红利、国际化红利等不断削弱,要素制约、节能减排、成本上升等各种压力急剧加大。高资源消耗、低劳动成本的投资方式难以为继,出口市场疲软,内需提振乏力,“三驾马车”驱动减速,中增长即“新常态”时代已经到来。这一系列变化最终都会传导到企业身上,冲击企业的生存发展。嘉兴要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传统产业如果还墨守成规、固守一隅,不随产业环境的变化加快提升发展,就会被“边缘化”和“低端锁定”。传统产业要想更好发展,就必须正视严峻现实,增强危机意识,积极顺应环境的变化和发展阶段的变迁,主动承受“新常态”下的转型“阵痛”,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二)加快传统产业提升发展,是加快推进工业强市建设的迫切需要。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浙江省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工业强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我市工业强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作了明确,工业强市建设是我市今后的重要任务。2013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1169美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9.6%,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实现6780亿元和1206.5亿元。根据经济学的分期理论,我市已基本达到世界通行的工业化后期指标值,基本完成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阶段的过渡。然而,在长三角区域16城市中,嘉兴GDP排名12。苏州、无锡人均GDP超过12万,沪、杭、宁人均GDP在9万元以上,嘉兴市人均GDP低于长三角的平均水平。这些都说明城市之间竞争十分激烈,如果我们不加倍努力,标兵更远,追兵更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是嘉兴工业强市建设的必由之路。工业是经济的主体,传统产业是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必须加快传统产业提升发展,努力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规模效益高、品牌质量好、发展潜力大的“行业龙头”、“标杆企业”、“单打冠军”,为嘉兴工业强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三)加快传统产业提升发展,是解决自身发展深层次矛盾的重要手段。2010年以来,我市GDP增速逐年回落,由2010年的13.7%下滑到今年前三季度的7.4%,固然与整个宏观经济形势严峻有关系,但根本原因则是长期累积下来的素质性和结构性矛盾。一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产业高度化不足的态势;二是以外贸出口为主的市场结构,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冲击时间更早、范围更广、强度更大;三是以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结构,对劳动力和融资等成本上升的承受能力不如以规模企业为主的地区;四是以低素质劳动力为主的用工结构,对社会管理和产业提升带来一系列问题,使产业难以从中低端向高端发展。只有加快传统产业提升发展,才能改变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获得资本积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中低端产品带动经济增长,依靠生态环境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以外延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在要素供给、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性、素质性矛盾的倒逼下,加快传统产业提升发展的市场条件已经成熟。 二、嘉兴市传统产业提升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基本现状 1、经济规模逐渐扩大。2014年1-11月,全市纺织、服装、皮革、化纤四大传统产业合计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977.6亿元(如表1所示),同比增长4.5%;工业增加值343.4亿元,同比增长6.6%;利润总额68.2亿元,同比增长35.5%;利税总额133.4亿元,同比增长21.8%。 表1 2014年1-11月传统产业规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亿元,%) 行 业 | 工业总产值 | 工业增加值 | 利润总额 | 利税总额 | 绝对值 | 同比 增长 | 绝对值 | 同比 增长 | 绝对值 | 同比 增长 | 绝对值 | 同比 增长 | 1、纺织 | 809.9 | 6.2 | 148.7 | 8.8 | 30.1 | 25.8 | 58.7 | 20.0 | 2、服装 | 352.2 | 1.0 | 93.5 | 1.0 | 13.0 | 8.5 | 27.7 | 3.0 | 3、皮革 | 313.1 | 2.2 | 55.3 | 3.1 | 13.4 | 64.3 | 25.4 | 43.3 | 4、化纤 | 502.4 | 6.0 | 46.0 | 15.9 | 11.8 | 86.5 | 21.7 | 35.2 | 合 计 | 1977.6 | 4.5 | 343.4 | 6.6 | 68.2 | 35.5 | 133.4 | 21.8 | 2、整体运行较为平稳。我市坚持把提升发展传统产业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2014年1-11月,传统产业整体运行较为平稳。纺织业增长趋缓,质量趋优。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809.9亿元,同比增长6.2%;投资同比增长16.9%。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48.7亿元,同比增长8.8%,增长速度快于产值增长,行业增加值率提高,运行质量逐步改善。服装、皮革业进入深度调整。服装业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352.2亿元、93.5亿元,同比均增长1.0%。皮革业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313.1亿元、5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3.1%。化纤业企稳回暖。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502.4亿元,同比增长6.0%;规上工业增加值46.0亿元,同比增长15.9%。据本地龙头企业反映,当前涤纶价格在8500元/吨左右,但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走低,企业盈利空间尚可。全市规上化纤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8亿元,同比增长86.5%。 3、转型升级初见成效。随着“退低进高”、“退二进三”步伐加速,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了积极成效,三次产业构成由2009年的5.8:59.8:34.4调整为2013年的4.9:54.9:40.2,全市重工业占比在2011年首次超过轻工业。截止2014年9月底,全市已提前超额完成了国家和省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提前一年完成了我市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的目标任务。 (二)存在问题与挑战 1、结构性矛盾仍突出。我市传统产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层次偏低,相互间关联度较弱,整体抗冲击、抗波动的能力差。目前,产品结构不合理,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生产居多,最终产品生产数量偏少;低档次产品很多,高科技含量产品偏少;大路货多,具有自主品牌且市场畅销的高档产品较少。 2、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我市绝大多数传统产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原始资金不充裕,在市场行情好的情况下,热衷于追求短平快效应,盲目将企业发展重点单纯的放在规模扩大和人员增加上,对于科技投入、技术改造项目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科技投入和专利技术对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中的重要性,以致传统产业发展缺乏竞争力。 3、人才支撑作用不强。总体上看,传统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在企业管理方面,部分传统产业属于家族式企业,管理层以家族成员为主,他们目光不够长远,思想比较保守,管理模式陈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重视实用型熟练工人,对技术型、研发型高端人才重视不够,传统产业中每年聘用大量高端技术人才,建立研发机构和研发团队的企业还不多,严重影响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进而影响了企业更好的发展。 4、盈利能力略显不足。近年来,部分传统行业的原材料购进价格持续上涨,工业品“价格倒挂”现象严重,原材料价格上涨直接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市场话语权弱,无法及时将成本压力传递出去,盈利空间被挤占。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也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 5、企业升规意愿不强。我市大部分传统行业的企业以“低、小、散”为主,大型、特大型、重量级企业偏少,在形成产业发展链方面缺少领头羊,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带动能力较弱。更有企业主为了避免政府多干预,尽量减少监管,不增加税费,部分企业一旦达到规上标准,就进行拆分,企业永远长不大,土地产出率也就难以提高。 三、支持传统产业提升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逐步增强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事实上,我市传统产业在历经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也进入到了一个调整转型的过渡期,正确认清当前形势,找到未来发展方向非常重要。为此,我们从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个层面对提升发展传统产业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部门服务引导 1、要以“加大规划引领”为先。尽早出台相关的产业提升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完善各类产业扶持政策,强化政策宣传和政策辅导。建立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和产业信息数据库,开展日常监测分析工作,建立传统企业监测制度,及时掌握企业的发展动态。同时,探索建立嘉兴市传统产业发展基金,由行业骨干企业牵头,专业基金公司入股,吸纳民间资本参与,政府资金适度引导,专项用于产业配套的企业发展,推动产业协作,加快形成产业高地。 2、要以“强化人才支撑”为要。通过人才引进和培训教育相结合,多渠道开发各类人才。发挥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联动效应,引进一批熟悉研发设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的人才,为我市传统产业注入强大的智力支持。突出强化技术职业教育,完善培训机制,联合知名院校、培训机构,开设相应课程,培养一支一线高素质、高效率的员工、技工队伍,推进传统产业发展。 3、要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政府部门要支持、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尤其是经营理念、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示范效应。推动龙头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检测中心、设计中心、营销中心等,提高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延长产业链,组建大公司大集团。指导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进公司经营管理体系、改善公司盈利模式,积极在国内外上市,做强主业。 4、要以“营造升级环境”为魂。各县(市)区、镇、街道、园区要为传统产业提升发展宣传造势,充分宣传传统产业提升发展的紧迫性、必要性、可行性,提高传统产业提升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同时,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一对一”服务企业,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传统产业提升发展,形成关心、支持、尊重传统产业提升发展的舆论导向,营造传统产业提升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传统企业自身努力 1、要靠“机器换人”推进技术创新。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改造,注重节能减排,实现“从低端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通过“机器换人”提升工程,做出精准的自我诊断,制定个性化的方案, 以生产环节换人、单台设备换人、生产线改造换人、智能改造换人和组织管理改造等方式,系性地、整体地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劳动生产率。 2、要靠“电商换市”推进商业模式创新。要积极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发展集品牌营销、设计研发、加工制造、贸易和物流配送于一体的总部经济,着力发展电子商务配套产业,吸引物流、快递、仓储、设计摄影、品牌推广、网店运营等配套企业,建立全产业链的电子商务发展体系和电子商务支撑体系(第三方物流、电子认证、电子支付、信用、安全、标准等)。 3、要靠“品牌战略”推进产品创新。要加快品牌创建力度和进度,做专、做精、做优形成特色,错位竞争。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和名牌产品培育计划,积极培育、争创并打响一批自主品牌,同时要发挥品牌的辐射、示范作用,形成对传统产业的引领,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形成市场品牌、产业品牌、网络品牌、区域品牌“四位一体”的品牌体系。 4、要靠“两化融合”推进管理创新。认真贯彻落实工信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和省政府建设两化融合国家示范区的实施,以传统产业“两化融合”专项行动为着力点,推动生产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生产产品智能化、生产服务智能化,引领我市“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嘉兴制造”向“嘉兴智造”转变。有条件的企业要实行首席信息官制度,推动物联网应用,开展机联网示范工程建设。 (三)社会组织发挥作用 1、商会组织精准发力。商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产业发展、技术进步、标准制定、贸易促进、行业准入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围绕行业管理、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国内外市场开拓等重大问题,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呼声,争取政府及各部门支持。加强对市场动态等信息的跟踪研究,做好人才、技术、信息等的交流、共享和推介工作,打造传统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2、公共平台加强支撑。围绕传统产业提升发展这一核心,着力构建产业共性技术中心、质量检测中心、品牌传播中心、科技孵化中心以及物流、融资、会计、律师、培训、资格认证、信息咨询等综合服务平台,形成与传统产业相关联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适应企业设计、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需要。同时,引导传统产业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嘉兴学院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之间进行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中介机构提供服务。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中介企业和机构,尤其是品牌推广、设计研发、咨询管理、人力资源服务等中介机构的入驻和发展,为产业发展配套,提供高效服务。鼓励龙头企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拓展延伸,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研发、设计、创意等中介服务,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