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简报 通知公告 政务公开 经济服务 宣传教育 党建工作 商会协会
信息公开
工商联简介
组织机构
工作职能
工商联信息
要闻简报
通知公告
禾商网校
企业经营管理
涉企政策法规
理想信念教育
参政议政
经济服务
宣传教育
党建工作
商会协会
参政议政 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关于嘉兴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建议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02    点击次数:9790

产业集群是我市工业经济的中坚力量,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是体现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市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水平,有利于形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模式,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嘉兴经济升级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二五”以来,我市产业集群发展取得初步成效,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空间布局不够优化、品牌效应不够明显等问题。为此,市工商联组成课题组,在深入走访调研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常态,提出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嘉兴产业集群的基本概况

(一)概念的界定

1、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相互关联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2007年,《浙江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浙江省统计局内部资料)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50家以上、属于同一行业大类的企业在同一个县(区)范围内,合计工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的产业区块。产业集群又被称为“块状经济”,块状经济与产业集群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块状经济是一种本土化的提法,是区域性产业组织的初级形态,产业集群是一种与西方接轨的提法,是其高级形态。两者区别在于,产业集群形成了细密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在产业技术、市场网络、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创新能力、国际化等方面更具有现代产业的特征。本课题研究对象是嘉兴区域内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产业集群。

2、现代产业集群,这一概念的提出,尚未得到学术界的理论跟进,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我们认为除了具备产业集群的要素外,还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具有专业化优势,大量的企业集中于一个产业集群,形成专业化;二是具有要素供给的保障力,拥有人才、技术、管理、制度等高端要素支撑发展;三是具有专业化分工网络,集群内的企业大量采用分包方式,在同一生产阶段的企业进行横向合作,使各企业能专注于核心业务;四是具有创新基础,有围绕主导集群而分布的研发、设计等公共服务机构;五是具有完善的区域创新系统,能够通过学习效应等多种途径推动关联企业的创新,使集群获取持续创新的能力。我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要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重点打造南湖汽配机电、嘉善电子信息、平湖光机电、海宁皮革制品等12个现代产业集群。

(二)嘉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基础

1、发展现状

(1)规模总量。截止2014年底,全市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产业集群有26个。其中,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下的8个,占30.77%;100亿-500亿元的18个,占69.23%。2014年,26个产业集群共完成销售收入4218.11亿元,实缴税金163.02亿元,吸纳从业人员69.36万人,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1.47%、70.16%与73.52%。

(2)空间布局。26个产业集群在我市五县两区均有分布。如表1所示,从集群分布数量看,海宁与秀洲各5个,南湖、嘉善、平湖、桐乡各3个、海盐2个,经开与港区各1个;从销售收入占比看,桐乡最高22.68%,海宁22.65%,秀洲12.41%,平湖11.71%,其余的都在10%以下;从拥有省级以上品牌数量看,海宁最多94个,平湖32个,秀洲29个,海盐22个,桐乡21个,南湖18个,嘉善15个,其余的都在10个以下。

表1  2014年各县(市、区)产业集群分布情况

 

集群个数

占集群总数(%)

销售收入(亿元)

占集群总量(%)

海宁

5

19.23

955.27

22.65

秀洲

5

19.23

523.34

12.41

桐乡

3

11.54

957.76

22.68

平湖

3

11.54

494.07

11.71

嘉善

3

11.54

310.26

7.36

南湖

3

11.54

317

7.52

海盐

2

7.69

140

3.32

港区

1

3.85

383.53

9.09

经开

1

3.85

136.88

3.25

(3)行业构成。以集群主导产品的行业属性为标准,本文将集群分为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其他产业三类。其中,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包括秀洲纺织、针织,平湖服装、箱包,海宁皮革、家纺、经编、包装印刷,桐乡化纤、皮草、针织及嘉善木业家俱等12个集群;新兴产业集群包括南湖电子信息、特钢,秀洲光伏,平湖光机电,港区新材料,嘉善光伏与电子信息,海盐核电关联及海宁太阳能等9个集群。2014年,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2142.58亿元,占集群总销售收入50.79%,同比下降3.27%;新兴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418亿元,占集群总销售收入33.14%,同比下降5.5%。

(4)组织结构。我市产业集群大多从块状经济发展而来,集群生产网络组织结构的“小企业单纯聚集型”特征非常明显。近年来,经过产业链的优化整合,集群开始向“多核+网络”的市场型和“单核+网络”的中卫型网络结构演变。其中,市场型以海宁皮革、桐乡针织等传统产业集群为典型,如海宁皮革形成了以慕容、雪豹等骨干企业为核心的多核网络结构,并借助海宁皮革城的实体与网上市场载体实现“内增外拓”;中卫型结构则以南湖特钢、嘉善太阳能等新兴产业集群为主体。南湖特钢与嘉善太阳能分别形成了以东方特钢与昱辉阳光为单一核心的单核网络结构。在产业链整合优化的同时,与生产网络相配套的集群知识网络、人力网络、服务网络等也逐渐形成与发展。

2、发展特点

(1)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我市产业集群大部分主导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拥有明显的特色优势。在传统优势产业集群中,海宁的经编灯箱广告布、王店的集成装饰(吊顶)、桐乡的针织羊毛衫分别占国内市场80%、70%、60%;在新兴产业集群中,平湖光机电的流体动压轴承、可视手机用镜头分别占国际市场的60%和50%。港区新材料的丁基橡胶、有机硅单体产品分别占国内市场的55%、50%。

(2)创新能力日益提高。我市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技术领先抢占产业制高点。截止2014年底,26个产业集群共有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128个,市级技术(研发)中心122个;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2家,市级工业设计基地7家、工业设计示范企业25家,工业设计中心38个。2014年,10个集群技改投入占销售收入5%以上。其中,海盐核电关联与标准件、嘉善电子信息、秀洲吊顶等4个集群技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10%。同时,各集群积极推进“机器换人”工程,着力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如嘉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骨干企业福鼎电子于2012年、2013年分别实施了9571万元、8198万元的以“机器换人”为特征的自动化技术改造项目。

(3)品牌效应逐浙显现。我市产业集群大力实施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协同发展战略,品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显现。涌现了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如集成吊顶产业的友邦,服装产业的雅莹、安正时尚,皮革产业的慕容、雪豹等。海宁皮革被列为首批国家级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海宁经编、家纺,桐乡针织、皮草,平湖箱包是“浙江区域名牌”。截止2014年底,26个产业集群共拥有国家级品牌78个,省级品牌158个,集群区域品牌、集体商标等12个。其中,王店吊顶拥有国家级品牌9个,省级品牌6个;海宁皮革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浙江名牌产品8个、浙江区域名牌1个、浙江服务名牌1个。濮院针织毛衫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浙江省著名商标5个,还有3家企业成为省知名商号。

表2 产业集群主导产品市场份额、技术(研发)中心、品牌情况

产业集群

主导产品

市场占比

研发中心

品牌

国内

国际

省以上

市级

国家级

省级

王店吊顶

吊顶

70%

 

10

15

9

6

平湖光机电

硬盘用流体动压轴承

 

60%

8

7

 

8

可视手机用镜头

 

50%

数码相机快门

 

25%

磁盘驱动器马达

 

20%

汽车转向器助力马达

 

10%

嘉善木业

胶合板

30%

 

 

4

 

8

平湖服装

服装

1.2%

1%

2

2

 

8

海宁皮革

皮革

21%

 

6

7

4

8

桐乡皮草

裘皮

40%

 

1

1

3

4

海宁经编

灯箱广告布、蓬布

80%

 

3

6

5

22

土工材料

40%

 

海宁家纺

窗帘布等家纺产品

33%

 

2

8

1

3

桐乡针织

羊毛衫

60%

 

4

 

 

7

桐乡化纤

聚酯化纤产品

12.3%

 

2

 

2

1

港区新材料

聚碳酸酯

22%

 

7

5

1

5

环氧乙烷

26%

 

丁基橡胶

55%

 

有机硅单体产品

50%

 

(4)融合发展日趋紧密。近年来,我市产业集群中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现融合发展趋势。一方面,集群制造业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需求基础,2014年,我市与集群制造业发展直接相关的科技研发、信息软件、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83.9亿元,同比增长11.8%。截止2014年底,26个产业集群中,有近20个集群构建了产品检测公共平台,部分集群还设立了研发中心、设计中心、总部大楼等;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为集群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3年,桐乡濮院-秀洲洪合针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被列为“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自2009年320毛衫创意广场建成后,目前已入驻服装设计、信息软件、品牌策划、文化传媒、电子商务等服务业企业逾50家,已有3万余款毛衫新款设计在创意广场诞生,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间接经济效益超过50亿元。

3、发展作用

(1)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据统计,2008年全市有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产业集群38个共完成销售收入2395.23亿元,实现利税139.34亿元,吸纳从业人员91.89万人,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4.3%、52.3%和98.5%。2014年全市有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产业集群26个,共完成销售收入4218.11亿元,实缴税金163.02亿元,吸纳从业人员69.36万人,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1.47%、70.16%与73.52%。

(2)有助于克服各种壁垒。在我市农村工业化进程中,产业集群所带来的知识外溢使得创业者能够通过模仿学习的方式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从而有助于克服技术壁垒;产业集群往往能够促进大规模专业市场的出现,从而有助于创业者克服市场壁垒;产业集群提供了分工的生产组织形式,创业者在起步阶段可以选择只生产产品中很小的一部分,降低机器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的投入,从而有助于克服资本壁垒。

(3)有助于获得竞争优势。对于我市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来说,产业集群能够为其提供竞争优势。首先是区域内的技术、信息外溢,提供共享的中间投入品,区域专用性劳动力市场;其次是在空间上的集聚和企业重复交易的特性有效地降低了分工所带来的交易成本;集群内的集体行动、集群品牌等影响中小企业在技术、品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发展。

二、嘉兴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

1、核心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有待加强。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维持与创造集群整体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市集群普遍缺乏能够带动集群转型升级的大型核心龙头企业。一是从我市26个产业集群整体来看,桐乡化纤产业集群有2家百亿企业,南湖特钢产业集群有1家百亿企业,其他产业集群均没有百亿企业。二是从传统产业集群来看,企业“小而散”现象较为突出。如,秀洲针织产业集群的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总数5500家,规上企业只有31家,仅占0.56%,年营业销售收入总额超亿元企业只有4家。海盐标准件产业集群最大的龙头企业年营业销售收入总额不足5亿元。三是从新兴产业集群来看,除南湖特钢、嘉善光伏等产业集群外,大部分产业集群中都没有年营业销售收入总额超50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如,海宁太阳能产业集群共有生产企业935家,年产太阳能热水器约350万台,但集群内缺少龙头大企业引领,光热产业整合提升较为困难。而像河南洛阳光热产业集群由于有上市企业日出东方的引领,已建成全球最大、自动化水平最高的光热全产业链基地,形成年产150万台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能力。

2、品牌培育和创新力提升有待加强。一是从集群品牌来看,知名品牌偏少。在26个产业集群中,有国家级品牌的为14个,占集群总数的53.85%;有省级品牌的为21个,占集群总数的80.77%;国际化知名品牌目前一个也没有。如,桐乡皮草产业集群虽然在国内市场份额占比高达40%,但除中辉、银杉、雪球等三大行业龙头企业拥有省级以上知名品牌,其他绝大多数企业基本处于无品牌或“有品无名”的状态。二是从集群创新能力看,大部分集群还较为薄弱。在26个产业集群中,大部分集群属成本型,还不属于创新型集群,大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不够,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在创新模式上过度依赖模仿,没有真正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创新路径,造成集群内企业同质竞争较为突出。如,桐乡化纤产业集群中大部分企业“重硬轻软”,资金主要投向设备、厂房等生产性项目,而用于技术研发的投入明显不足。港区新材料产业集群近几年虽发展迅猛,但由于企业对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缺乏积极性,核心技术和关键原材料依然需要从国外引进与采购,高端产品系列也因此发展缓慢。

3、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作用有待加强。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是现代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我市提供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创业孵化、知识产权、质量检测、行业标准、人才培训、管理咨询、市场营销、信息和物流服务等生产性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还不够完善。一是功能单一。单纯以产品检测为主要职能的技术平台在我市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中占比超过80%,而工业设计、融资服务、品牌营销、管理咨询、商贸物流等企业急需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明显滞后。二是服务弱化。部分产业集群的研发设计机构虽以公共服务为名,但实际上已被行业龙头企业内化或只能满足特定企业自身的设计研发需要,而难以充分发挥其为整个集群发展提供产业关键性技术开发等服务的功能。三是层次较低。已有的公共服务平台规模较小,工作条件有限,并且平台布局分散,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管理,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难以形成资源共享的集成效应。

(二)原因分析

1、重视不够。一是发展规划编制力度不够。一方面,尽管我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重点打造12个现代产业集群,但至今没有出台统一的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发展规划,使得集群内企业对本集群的发展前景缺乏信心,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整体缺乏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对已提出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缺乏有效的督查和考核机制,各地方政府看到短期内某些产业效益较好,受短期利益驱动,允许其他产业项目上马,制约了现有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二是机构人员配备较为薄弱。从我们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市主抓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部门为各级经信部门,但近年来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在弱化。如,市经信委,原来设立了产业处,人员有3人,现在已将产业处并入园区处,负责产业集群方面的工作人员也减少至1人,履行职能力量减弱。各县(市、区)经信部门也没有设立专职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协调有关产业集群方面的工作附带性的较多。三是外部环境营造不够到位。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面临的外部制约因素较多,尤其是集群品牌及集群内企业品牌、专利、标准、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遭遇侵权后,存在投诉无门或处理慢、时间长、耗费精力大等维权难问题,导致集群许多中小企业不愿投入研发进行创新,奉行拿来主义,大量模仿,使得集群内部同质竞争、过度竞争较为普遍。

2、研究不够。一是没有建立数据统计体系。据了解,目前我市还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数据统计申报制度,用于研究的基础数据较少,除了2008年对全市五县两区38个特色块状经济和2013、2014年对全市2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进行数据统计以外,其余的年份基本没有数据,也就无法运用数据手段进行比对系统分析产业集群发展情况。二是没有建立专题调研制度。目前,我市针对产业集群的调研材料较少,自2008年撰写《嘉兴特色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研究》调研文章以来,近几年来没有撰写过市级层面上的有关产业集群调研材料。三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较少。我市没有开展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没有深入发掘我市产业集群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先进典型,没有对我市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面临的困难进行梳理和提出有效解决方案,也没有将产业集群列入“转型发展服务年”的服务对象名单。

3、支持不够。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浙江省人民政府早在2009年就出台了有关政策,如,《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09〕72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名单的通知》、《关于向块状经济区派遣专家服务组的通知》等等,而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至今没有出台专门针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二是财政扶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市对于产业集群的财政扶持政策主要体现于对集群内企业的财政扶持政策,分布于财政政策扶持企业转型政策之中,没有形成对产业集群的财政扶持政策体系。同时有限的财政资金被分设为工业、农业、服务业、科技等多个奖励基金,造成奖励资金就像撒胡椒粉,导致财政政策对产业集群发展不能起到应有的引导和扶持作用。三是财政扶持平衡不够。传统产业集群在我市占据着绝对的位置,根据相关测算我市传统产业在对经济增长的比较效益中仍然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财政政策对传统产业的扶持力度与其对经济的贡献不成正比,近年来制定的财政政策更多的偏向于战略性新型产业和科技型产业,不利于传统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发展。

三、政府支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产业集群是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的“牛鼻子”,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是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的必由之路。为此,我市各级政府要理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树立治理和服务理念,从各个方面入手采取有力举措,实现我市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

一、产业要集聚

(一)要推动规划引领。以实施“多规合一”为契机,科学编制《嘉兴市现代产业集群培育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确定我市现代产业集群培育的主要目标、发展路径和重点领域。各县(市、区)政府根据五年行动计划,制定配套实施方案,做到全市上下形成“一盘棋”。

(二)要推动产业升级。通过培育和引进关联度大、创新力强、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集群内企业间配套协作水平,形成分工协作体系,打造更加完善的集群产业链。引导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虚拟经营等现代方式整合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

(三)要推动品牌培育。充分认识龙头企业品牌对集群发展的支撑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创建自主品牌。同时,从大嘉兴的理念出发,由市政府统一牵头对我市各集群龙头企业品牌进行宣传和推广,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提升自主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从而提升集群的知名度。

二、机制要聚力

(一)要建立产业集群发展评价体系。加快制订产业集群发展数据统计的季报或年报制度,健全数据统计组织网络,必要时也可向行业协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定期做好产业集群信息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及时掌握产业集群的发展动态和各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为各级政府精准发力提供数据支撑。

(二)要建立和完善服务引导机制。鼓励支持全市各级经信部门专设产业集群内部服务机构,增加专项工作人员数量,确保工作经费,为抓好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供保障。鼓励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等方式,弥补自身人员力量的不足。建立市领导联系产业集群制度,定期开展走访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三)要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通过坚持不懈地打击涉及商标、专利、知名商号、商业秘密等方面的侵权违法行为和鼓励引导在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设立法务部或维权部,加强与执法、司法机关协作,共同打击侵权违法行为,实现保护集群内企业的知识产权,调动集群内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三、政策要聚焦

(一)要加强要素保障。加快土地改革,明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完善土地交易市场,解决产业集群发展的用地问题。探索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我市鼓励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鼓励集群内企业到海内外中心城市设立研发中心或与高端研发机构签订购买服务协议,解决高端人才缺乏问题。

(二)要加强财政支持。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整合起来,一方面把市本级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奖励资金集中起来,另一方面把市、县(市、区)、镇(街道)三级的奖励资金协调统一起来,制订出台针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财政奖励政策,并且要保证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三)要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供检测、能源、环保、劳务、法律、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服务,加快构建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物流一体化的产业集群服务体系。要改变奖励方式,从原来奖励单个企业转变为奖励公共服务平台,特别是涉及到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

上一篇:关于推动嘉兴市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对策研究
下一篇:关于协会商会在创新社会依法治理中发挥协同作用的思考
Copyright © 2003-2024 Zhejiang Federation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All rights reserved.嘉兴市工商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电话:0573-82073683 传真:0573-82061074 嘉兴市姚家埭76号
嘉兴市互联网协会 推荐 嘉兴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 提供技术支持
浙ICP备17038270号-1